Fusion料理,这个名词许多人都耳熟能详。但是,相信更多的人都对它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感觉上,总是会有点朦朦胧胧,不着边际,看不到焦点。一般上的理解,就是将两个不同菜系的烹调手法和材料,融会贯通,煮出一道创意的菜式,然后摆上桌子。
八十年代,是马来西亚餐饮业的临界点,许多当时的年轻人在国外留学回来,加上政府鼓励大量外资的涌入;外国的饮食文化也跟着他们一起进来。尤其是西餐,原本在殖民地时代就已经在本土落地生根,这次的重逢际遇,更让它火红火热的发展开来。当不同的文化习惯走在一起的时候,尤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融洽相处,更需要到一段桥梁接连双方的关系;饮食习惯自然而然是最容易开始的选择。第一代的惯性使然自是偏向于中餐,第二代经过西方的熏陶,很自然认同西餐的时尚,于是中西荟萃之后再延伸出来的中餐西吃,一时蔚然成风。
我们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对Fusion的名词若有所闻;八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造就出餐饮业的蓬勃发展,代表身份层次的高级餐厅应运而起。那个时候,Fusion仿如高级餐饮的代名词。一般上,都是在星级酒店和高级餐厅才能一睹芳容。
当时,我对Fusion料理虽然抱着很大的兴趣,但是,本土有关的流通资料不足。加上那时,我刚刚才开始学习中餐烹调,于是就没有深入探讨Fusion 的天地。后来,我在酒店工作时,才开始接触到一些Fusion的烹调,慢慢的,对它的兴趣又回来了。在没有真真实实投入的探讨时,我对Fusion的诠释,就像许多人一样,流于表面,过于肤浅。总是认为只要把中餐的食材用西餐的料理手法烹调,就是所谓的Fusion料理、创意的菜式。正如,目前有些厨师烹调出一道道的创意产品时,讲不出名堂的就是Fusion,间接让Fusion料理莫名其妙成为不知所谓的料理。
让我真正了解到Fusion料理,是在一次机缘下认识一位泰国厨师Thiti Thammanatr;一位不起眼,但是态度诚恳的厨师。当时是被他名片上的头衔所吸引- Food Designer,让我突然间对美食惊艳产生更深层的体会。当时,我们聊了很长的一段时间,从中餐、西餐到泰国菜、甚至法国菜,天南地北最后就谈到了Fusion料理。他对Fusion料理有很大的感触,更有独到的见解,也开启我对Fusion料理的另一番体会。
“当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烹调手法和用料遇在一起,所产生出来的火花,只是Fusion的趋型。它必须还要有两个文化的内涵惯注其中,融会贯通,才能显现出其精致和与众不同。”看似简单的道理,其实说易行难。要了解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内涵,是需要时间去亲身体会,食物是非常感官的,一定要亲自体验才能清晰个中真味。但是,体验过程是需要经过时间的历练,我们必须在各别的文化当中,分别用心去学习和实践,透过融情入境,乐在其中的感受,才能掌握彼此巧妙之处。
从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到最直接反映的烹调料理习惯性,我们得用上三年五载的时间。也就是说,当我们要掌握两个文化背景的饮食精髓时,至少都得经历6至10年的时间去亲身体验。而不是纸上谈兵,随随便便就能烹调出所谓的Fusion菜式。
其实,马来西亚在好久以前就已经有了第一代的Fusion料理,那就是马六甲和槟城盛行的地道美食 -娘惹菜。几百年前,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,将华人与风俗习惯也带到马来西亚,无意间,促成当时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(马来文化)的相结合,两族之间的通婚延伸出来的后代形成一种新的民族文化,就是所谓的娘惹文化。当时的华人在根性精神的基础上,兼具包容性却不会被同化,于是将传统中餐料理方式,配合马来人常用的香料孕育出第一代的fusion料理。
我觉得这项见证两族浪漫的年代产品,才是所谓Fusion料理的精髓。它经过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,历经风雨,经得起年代的考验,至今依然踏实的前进,持续奔放情怀。